Hello 👋
这里是 Bear,很高兴你能看到这份 Newsletter。今天继续跟你聊聊曾经对我帮助很大的一个学习资源——我的老朋友郝海龙的付费专栏「英语自学手册 - 重塑英语学习思维」,不过今天我并不打算花太多篇幅去“介绍”它,而是想借着一些我从中学到、并已经实践过的内容,来聊聊我的真实体验。希望能给你带来点启发。
我的故事:原来“放下执念”后,学习可以这么轻松
一直以来,我在学习英语时,有个很顽固的习惯:看到生词就恨不得把所有释义都抄下来。我深信“多抄多记才能全面掌握”,可实际效果是——根本记不住,甚至越记越混乱。特别是在实践场合,在脑袋里考虑清楚多义单词的意思,往往都错过了交流的时机了。
后来读到《英语自学手册》专栏里的一篇文章,里面提到:“阅读时,最好只查该单词在该语境下的意思。”最开始我还有点怀疑:难道不应该一次性把词的各种用法都掌握吗?可转念想想,我在读中文时,看到“黄色风衣”也不会跳到“黄色”的色情含义去;要是有人跟我说“不要看黄色录像”,我也不会理解成那是“黄颜色的录像”。我们学母语的过程,就是通过场景自然而然筛选含义。
从那以后,我就有意识地把“只查当前最需要的释义”应用到每天的英文阅读里,尽量让自己专注于句子本身的意思。结果发现:我在阅读时变得更“流畅”了,不再卡在“要不要多查几个意思”这种纠结里。 而且记忆也清晰了许多,每次碰到这个单词,只要语境差不多,我脑海中浮现的就是那条我曾学过并用过的释义,表达和理解的效率完全上升了一个档次。
我从这个专栏收获的 3 点心得
1. 先“懂”一句话,再让单词“融入”
过去我遇到生词就急着查,打乱了阅读节奏。专栏给了我一个新思路:不妨先尝试猜测整体句意,留意上下文,再去查“最贴合这句话的那个意思”。这样记得更牢,也能让文章“通顺”地看下去。对我来说,这是走出“查词困境”的第一步。
2. 允许自己“多次遇见”一个单词
当发现自己只记住了“一个意思”,下次读到这个单词却是另一个含义时,别太沮丧,就把它当成“新词”重新查。专栏作者说,这叫“分批次吸收”,更符合我们大脑的记忆规律。跟我过去那种“一次性塞满所有释义”的做法相比,这招更自然也更轻松。
3. 读文章时顺便积累“固定搭配”
我以前只会盯着单词本身;现在我更留心它出现在句子里的“搭配”或“短语”。比如遇到“get the hang of it”,我会连着“hang of it”一起记。久而久之就把这当成一个完整的表达——因为在真实场景下学到的,用起来更顺口。
其实改变没那么难
如果你也有和我类似的“查词”焦虑症,不妨试试:
限制自己: 一次只查你那段文章真正需要的含义;
拒绝一次性记所有用法: 后面遇到新场景再补充;
随时把短语、搭配当作一个整体来看: 这样更容易“活学活用”。
这样或许能让你在阅读时更有成就感,也不会因为“释义太多”而感到自我怀疑。学习是个积累过程,不是冲刺马拉松——这是我从专栏中得到的最大体会。
更多 Tips
• 把词典当工具,不当“背词机器”
专栏里也写到如何挑选、使用“学习词典”,并鼓励大家只在真正需要的场合查。我的小改进是,把常见的英英词典、英汉词典都装在手机里,但只是在非常需要时再打开,尽量不要随手查。
• 阅读完后“做个简短回顾”
我会在读完一篇短文后,自问:刚才这篇文章里那些生词,哪几个是这次遇到的新含义?然后直接记在我的“生词笔记”里,附上原句。第二天再复习一遍,短时间内印象会非常深。
• 别浪费现实场景
比如我平时需要写英文邮件,一旦发现自己卡在某个词表达不准,我就主动查一下对方的邮件或一些成熟例句,尽量学会相对地道的用法。其实这个专栏也一直强调这一点:多从真实语境里吸收英语,效果更明显。
如果你也好奇更多内容……
虽然我个人非常推荐这套专栏,但更重要的是,你能够把它里边的一些方法变成适合你自己的东西。以上分享的几点,都是我亲身尝试后觉得确实有用的,并且几乎没有太多额外负担,只是改变了一个“查词和记词”的姿势。我现在比以前更愿意主动去阅读英文文章,也慢慢缓解了“词汇量焦虑”。
如果你想深入了解更多,比如专栏里对**“辅助精读法”“如何选合适的语法书”“背单词软件”**这些话题都有更具体的建议,可以点击这个链接看看。但无需把它当广告,这只是我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资源参考,希望你也能像我一样,找到自己最趁手的方法。
最后的小结
别怕“只记一个释义”——这并不会让你英语退步,反而给你记忆留出“呼吸空间”;
在阅读时抓住语境——像母语那样去理解词义,放下对多余释义的贪念;
长期积累,持续迭代——学习从来不是一蹴而就,而是不断在“多次遇见”中建构完整认知。
这就是我最近的一些收获,想跟你分享。如果你正为“查词方式”或“背单词效率”而焦虑,也可以先从试着“只记一个意思”开始,让自己学得更轻松、更扎实。希望这篇分享能对你有所帮助!
如果觉得有用,别忘了把这篇转发给身边也在埋头苦学英语的朋友,也许他们也需要这个“减负”的思路。期待你的反馈,下期再见啦!
😃 欢迎回复这封邮件,和我分享你在学习和实践英语时最棘手的问题、或者你自创的特别方法。如果你觉得这篇内容对你有帮助,记得 转发给身边也在学英语的朋友,帮助更多人突破英语,与世界对话。
Bear,于奥克兰
关于BearTalk英语周刊:
每周更新的英语实战指南,分享真实海外职场语言经验与工具技巧,陪你突破语言学习的焦虑,精进英语,与世界对话。
Bear是谁?
Hello您好,我是 Bear,一名产品设计师、播客主播和书籍作者,也是一位曾在英语实践中摔过不少跟头的学习者。
我在海外工作生活多年,摸索出一条结合 AI 技术与个人实践的英语学习之路。我不是什么专业老师,而是一个过来人,愿意用真实的案例来分享真实的学习经验、实用技巧以及科技工具的创新用法,帮助你在英语学习中找到信心与动力。
Bear的工作
产品设计师(Xero)
设计导师(CareerFoundry,Springboard)
演讲嘉宾(UX New Zealand,ConveyUX)
在哪里可以找到我?
Newsletter和博客:经验、技巧主题分享(绝无垃圾邮件!)
Twitter:我最常使用的社交媒体
YouTube:我定期在这里发布关于科技、AI、设计和产品相关的视频。